商鞅變法之後,秦國變得強大起來。然而,商鞅變法卻撬動了舊貴族的利益,切了舊貴族舊勢力的蛋糕,動了他們的乳酪。早在變法之初,與太子駟為主的舊勢力就強烈反對變法的實行。商鞅為了變法能順利實施,決定清除一切絆腳石。當然,太子駟是沒有辦法處罰的,但是,他的兩位師傅卻難逃厄運,公子虔被割鼻,公孫賈被刺字。
這一處罰措施,激怒了太子駟,但是,基於商鞅的權勢和秦孝公的庇護,太子雖然憤怒,也沒有辦法,只好暫時隱忍下來。
公元前338年,一代雄主,同時也是商鞅唯一靠山的秦孝公去世。他的兒子太子駟即位,為秦惠文王。商鞅的對手成了國君,這讓很多人歡欣鼓舞,公子虔,公孫賈等人終於等來了機會,為了雪恥,他們誣告商鞅謀反。這也讓秦惠文王非常高興,於是下令逮捕商鞅,商鞅沒有辦法,唯有逃亡。
商鞅先逃到了邊關函谷關,由於忘了帶身份憑證,每一位店主都害怕受連坐之罪不敢收留他。商鞅喟然嘆曰:「嗟乎,為法之弊,一至此哉!」商鞅走投無路,只好回到封地商邑,他倉促地組織了人馬準備抵抗,秦國便發兵征討他,戰敗之後在澠池被殺死。商鞅死後,秦惠文王又對他實行了車裂之刑,誅殺全族,告誡世人「莫如商君反者」,意思是不要像商君一樣謀反。
商鞅怎麼死的:商鞅,生卒於公元前395年—前338年,出生於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,衛國(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),是衛國君的後裔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、改革家、思想家、軍事家。商鞅通過變法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,史稱「商鞅變法」。商鞅在政治上改革了戶籍、軍功爵位、土地制度、行政區劃、稅收、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,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;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、獎勵耕織;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。接下來就由小編來詳解下商鞅怎麼死的。
眾所周知,秦國經過商鞅變法,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,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,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。可以說商鞅的貢獻對秦王朝的崛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。然而,就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卻在風燭殘年之際卻慘遭車裂而死,全家抄斬,不得善終。據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記載:秦孝公卒,太子立。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,發人捕商君。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,曰:「莫如商君反者!」遂滅商君之家。
商鞅以法治國,他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,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,而強化王權。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,卻得罪了不少原來秦國的貴族。甚至連秦國未來的國君「秦惠文王」也曾公開批評商鞅的新法,於是兩人就產生了分歧,商鞅以「太子犯法,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」為由,竟將太子的兩個師傅處以割鼻、刺字的刑罰。
商鞅的「狠」端正了風氣,強大了國力,也為自己贏得了高官厚祿、領地封賞,博得了秦孝公這位鐵杆知己,孝公甚至欲傳位於他,這是何其隆寵!但他的刻薄寡恩、不近人情、位高權重讓他樹敵太多,一旦失勢,將萬劫不復。
商鞅的變法,動搖了貴族王權的勢力,得罪了不少王孫貴族,秦孝公擔心他日後會有難,在臨死前吩咐商鞅逃離秦國,或者隱居。但商鞅最終還是沒有逃離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,結果被用以極刑車裂而死。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勢力,結果又滅他三族。
對商鞅的死,有人幸災樂禍,也有人為之喊冤叫屈。幸災樂禍者認為商鞅是作法自斃,自己死在了自己制訂的酷刑上面。喊冤者認為商鞅一心為秦帝國的崛起不遺餘力,卻遭如此下場,實在不公。
對於商鞅的死最歡欣鼓舞的,首先的不是秦惠文王,而是秦帝國的貴族階層,是一大批「特權階級」。
曾經無限榮光的他,最終卻落得個屍首異處,善其始而未能善其終的結局,讓人可嘆可悲!
依寡人來看是被孝公借父王的手殺了商君。
推薦閱讀: